高效体育app下载
新闻动态

胖都来VS胖东来:一字之差背后的百亿品牌争夺战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94

  

2025年3月,浙江海宁一家名为"胖都来"的大卖场尚未开业便陷入舆论漩涡。这个与河南零售巨头"胖东来"仅有一字之差的名字,被网友直指"蹭流量",甚至引发法律层面的商标权争议。这场看似荒诞的商业事件,折射出中国零售业快速扩张中的品牌焦虑与知识产权困局。

"胖东来"现象:一个超市的文化符号化进程

从河南许昌走出的"胖东来",早已超越传统商超范畴。这家1995年由下岗工人于东来创立的企业,凭借"用真品换真心"的经营理念,逐渐成为全国零售业的标杆。2024年春节期间,其许昌门店3天接待游客116万人次,远超河南5A级景区,被戏称为"没有淡季的6A级景区"。数据显示,胖东来2024年销售额突破169亿元,抖音线上商城粉丝超900万,品牌价值已突破百亿。

胖东来的成功源于其独特的商业哲学:在商品端建立全链条品控体系,投资5.7亿元建设中央厨房保障食品安全;在服务端制定263页操作手册,将"不满意就退货"升级为"上门退换货";在员工端推行高福利政策,将利润的90%用于员工分红,并设立"委屈奖"等制度。这种极致化运营,使其成为消费者心中"品质与温度"的代名词。

"胖都来"的命名逻辑:巧合还是刻意为之?

涉事企业"浙江胖都来商业管理公司"成立于2025年2月,注册资本1000万元,法定代表人为都某某。工作人员潘某解释称,取名灵感源于老板曾赴胖东来考察学习,且老板姓"都",故组合为"胖都来"。这种"姓氏+致敬"的命名方式,看似合理却暗藏玄机——胖东来品牌名称由创始人"于东来"与前身"胖子店"结合而成,其商标已覆盖零售、餐饮、房地产等多个领域。

值得关注的是,"胖都来"选址海宁并非偶然。作为长三角经济重镇,海宁拥有皮革城等成熟商圈,但缺乏现象级零售品牌。选择在胖东来加速全国布局(2025年计划入驻郑州、深圳)的关键节点推出近似品牌,其商业意图耐人寻味。正如网友所言:"这不是巧合,是精准卡位的商业策略。"

商标侵权争议:法律边界的模糊地带

针对"胖都来"事件,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吴兴剑律师指出,胖东来已注册45类全类别商标,"胖都来"在文字构成、发音、含义上高度近似,易使消费者产生混淆,涉嫌违反《商标法》第五十七条。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付建主任补充道,若双方经营范围存在重叠(胖都来定位综合大卖场),则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。

但法律实践中,类似案件的判定存在复杂性。例如,2023年"茶颜悦色"诉"茶颜观色"案中,法院最终认定后者构成不正当竞争,但赔偿金额仅为170万元,远低于原告索赔的1亿元。这表明,在商标侵权认定中,除标识相似性外,还需考量品牌影响力地域差异、实际混淆证据等因素。

舆论场的撕裂:商业创新与道德批判的博弈

事件曝光后,社交媒体形成两种对立观点。支持者认为:"名字中包含姓氏,且公开承认借鉴,应尊重商业创新。"反对者则指出:"这是典型的'搭便车'行为,损害了品牌原创者的利益。"更有网友调侃:"下一步是不是该有'东来胖'、'都来胖'了?"

这种争议背后,是中国商业社会对"模仿创新"的价值判断分歧。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商标注册量达945万件,其中近似商标占比超15%。如何在鼓励商业活力与保护知识产权之间找到平衡点,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。

零售业的警示:品牌护城河的构建路径

"胖都来"事件为所有企业敲响警钟。在消费升级时代,品牌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。胖东来通过30年积累建立的"信任经济",绝非简单复制所能模仿。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梅志罡教授所言:"真正的学习,是理解胖东来'用真品换真心'的经营哲学,而非复制其名字。"

对于"胖都来"而言,若想避免"出师未捷身先死"的命运,需尽快完成品牌差异化建设:在商品端打造特色供应链,在服务端建立独特标准,在文化端塑造独立品牌价值。唯有如此,才能将争议转化为发展契机。

当"胖都来"在4月15日正式开业时,等待它的不仅是消费者的检验,更是一场关于商业伦理的大考。这场由名字引发的风波,终将成为中国商业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注脚——它提醒所有参与者:在法治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双重框架下,任何试图走捷径的行为,都将付出沉重代价。



Powered by 高效体育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